“多行不義必自斃”出于鄭
http://www.zfkbjt.com 2008-4-23 來源:鄭州日報 點擊:次
現(xiàn)在說某某人不辦好事、盡干壞事時,往往會用“多行不義必自斃”這個成語。巧合的是,它和“掘地見母”一樣,不僅來自鄭國,且都出自《左傳·隱公元年)中的同一事件。
據(jù)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記載,公元前761年,鄭武公娶申國的武姜為妻,生下二子。因長子寤生難產(chǎn),次子叔段順產(chǎn),所以武姜喜歡叔段,而厭惡寤生。因此姜氏多次勸說武公立叔段為太子,但武公沒有同意。武公死后,寤生繼位,是為莊公。武姜對此耿耿于懷,就要求莊公把制地(今滎陽市東北一帶)分封給叔段,莊公以該地地勢險要、虢叔死于此為由拒絕了。后又要求將京(今滎陽市東南一帶)封給叔段,莊公同意了。叔段至京后,打造戰(zhàn)車,招募兵士,對周邊地區(qū)發(fā)號施令,與莊公分庭抗禮。大臣祭仲勸莊公說,本來封京給叔段,就違背了先生都邑大者不超過國都三分之一、中邑不超過國都五分之一、小邑不超過國都九分之一的規(guī)定,這樣下去,早晚要出亂子的。莊公回答說,姜氏要這樣做,也是沒有辦法的事,怎能避免災(zāi)禍呢?祭仲說,既然姜氏的欲望不能滿足,那就早作準(zhǔn)備,防止姜氏咨意鬧事,致使事態(tài)發(fā)展蔓延。滋生的野草尚且難除,何況是你的親弟弟呢。莊公無奈地說:“多行不義必自斃,子故待之!”這句話,就是“多行不義必自斃”成語的出處。后來叔段與姜氏相互勾結(jié),陰謀造反,被莊公發(fā)現(xiàn),叔段不得不逃亡他國,最后自殺,姜氏被逐至城潁。莊公對此很后悔,于是就有了“掘地見母”這一個成語,這里就不再重復(fù)了。
千百年來,人們對那些作惡多端、不仁不義的人,常用“多行不義必自斃”來形容,說這些人,決不會有好下場。如當(dāng)年毛澤東主席在全國省、市、自治區(qū)黨委書記會議上就說:“他們要鬧,就讓他們鬧夠。多行不義必自斃!”意思是說,那些鬧事的人,讓他們鬧吧,到頭來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,終歸是毀了自己。
作者:李濟(jì)通 通訊員:--
(責(zé)任編輯:henan2) 【回到頂部】 【返回上頁】 【關(guān)閉窗口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