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川縣葛寨鄉(xiāng)的煙澗村,近幾年來在仿古青銅器上大作文章,通過村里老藝人和村民們的精誠合作,使失傳3000年的金屬冶煉工藝在他們手中重生,也使這項獨具洛陽特色的中國文化遺產(chǎn)重新煥發(fā)光彩。
煙澗村從事仿古青銅器制作,最早始于一位叫方興慶的老人。1963年,方興慶經(jīng)過多次實體雕刻、模具試驗,成功地制作出仿戰(zhàn)國時代的“牛鼻象背銅鏡”。沒想到這件仿古青銅制品,竟讓一位從事十八年的考古專家看走了眼,方興慶還被當作文物走私販子請進了公安局。
方興慶在公安局里呆了五天,寫了二、三份情況說明。方興慶說:我沒倒賣國家文物,倒賣國家文物是違法的,我不倒賣那,我賣的是工藝品,你們?nèi)绻幌嘈,我家還有許多,有佛像,有象牙鏡,一說象牙鏡,他拿出來說是不是這,我說是,我說家里好些。他笑了,說你這真不是國家文物,復制的不簡單,可以以假亂真了。
此后,方興慶能對照書上的圖片,制作出立體的模具,銅馬、銅盆、銅塔、銅獸、銅人……凡是可以仿制的青銅器,方興慶都復制了個遍。
方興慶說:“我很得意的拿手的作品,像神農(nóng)山的大鼎,西周的大鼎,神農(nóng)山的大佛像,廟院叫保護神,王屋山上的大鐘,這都是我制作出來的。在這些博物館放有還有我的一些東西。陸續(xù)在這幾年過程中,我教了些徒弟。有些跟我的徒弟學,有些跟我的徒弟的徒弟學”。
在方興慶的帶領(lǐng)下,煙澗村目前形成了寵大的制作仿古青銅器隊伍。現(xiàn)在全村800戶人家中,制作青銅器的就有200多家,從小到一公斤的四羊方尊,大到超過1000公斤的人面鼎,一個個仿制起來得心應(yīng)手,目前他們的仿古工藝制品已達到1000多種,其中馬踏飛燕、洛陽鼎、編鐘、天子駕六等代表最受青睞。
洛陽市博物館副館長 青銅器專家 高西省對方興慶的青銅器復制手藝給予了很高的評價,高西省說:“他們復制的青銅器里面,不管從造型上講,紋鈽上講,做的都是比較到位,基本上把特別是商周青銅器的神韻做出來了,可以說基本上代表了豫西地區(qū)這一帶青銅器復制技術(shù)工藝!
煙澗村村民不僅使青銅器制造工藝在他們手中重生,而且依靠這套獨門技藝,當?shù)匕傩找沧叱隽艘粭l奔向富裕的小康路。
走進煙澗村,許多家的門頭上都有“仿古青銅器”的招牌,在村中穿行,加工青銅器的磨光機發(fā)出的聲響此起彼伏,在村民周長海家,地上擺著一大堆蓮鶴方壺半成品,他正和妻子為蓮鶴方壺上光,這位近40歲的莊稼漢,靠這門手藝日子過得相當滋潤。
周長海說:“咱家以前窮得很 以種地為主 也沒啥外來經(jīng)濟收入 一做這 最近這幾年你看 房子蓋起來 買了車 最近我準備再買面包車 根據(jù)這需要吧 一個月大概會收入七八千 萬把塊錢吧 一年大概純收入十萬元錢吧”
別看煙澗村地處小山村位置偏僻,可是這些農(nóng)民依靠電腦足不出戶,就把仿古青銅器銷售到了國內(nèi)外。在國內(nèi),煙澗村的仿古青銅器已被百余家博物館收藏,F(xiàn)在,煙澗村成立了仿古青銅器協(xié)會,他們以公司農(nóng)戶加基地的方式,引導更多的加工戶參與青銅器生產(chǎn)經(jīng)營,共同奔向富裕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