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到農(nóng)歷八月十五日的中秋節(jié)晚上,居住在大理洱海邊的白族人家都要將木船劃到洱海中,欣賞倒映在海中的金月亮,天光、云彩、月亮和海水相應(yīng)在一起,形成一幅優(yōu)美的圖畫。
此次,沒有機(jī)會依偎在洱海堤岸邊,一邊享受大理的夜風(fēng),一邊欣賞洱海上空那一輪彎月。大理古城內(nèi),視線越過昏黃的路燈,越過高高的鼓樓頂部,在現(xiàn)實(shí)的煩囂中默默注視著這輪半月。
洱海月的第一個美麗傳說;
第一個傳說是,天宮中有一位公主羨慕人間的美滿幸福生活,下凡到洱海邊上的一個漁村,與一漁民成婚。公主為了幫漁民們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,就把自己的寶鏡沉入海底,把魚群照得一清二楚,好讓漁民們能打到更多的魚。從此,寶鏡就在海底變成了金月亮,放著光芒,照著世世代代的捕魚人,于是成了“洱海月”,供人觀賞。
洱海月的第二個美麗傳說:
云南洱海里有三條善良的青龍,與那里居民相處的很好。后來來了條黑妖龍,想霸占洱海,戰(zhàn)的三條青龍遍體鱗傷。恰好觀音老母從上空路過看見,便取出定海神珠,對準(zhǔn)妖龍一擲。神珠立即化作閃閃發(fā)光的大金盆,把妖龍罩在海底。觀音老母在金盤上系上了金鏈,拴在了金樁上,派出金牛在金樁旁看守。那大金盆成了海底的“金月亮”。洱海旁有個朱百萬,聽說海底有金鏈子、金月亮,就連夜去偷。窸窸窣窣的拉鏈子聲驚動了金牛,金牛放開四蹄,一聲咆哮,掀起大浪,把朱百萬吞沒了。觀音老母得知后,就用了一塊繡白花的藍(lán)手巾把金月亮蓋起來。從此,金月亮雖在海底,卻不再放出炫目的霞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