豆腐的歷史從古至今,多年來一直扮演著平民化價格、貴族化有享受的盤中飧角色,是窮人、是帝王,更是所有中國人熟悉的食品。人人都品味過豆腐,因此其之出生年代,絕對值得讓我們一探究竟。 豆腐的起源眾說紛紜,但最多人認為這是從西漢高祖劉邦之孫——劉安所開始。人稱淮南王的劉安,母親喜好食用黃豆,一日母親臥病在床,淮南王便命人將黃豆磨成粉,加水熬成湯以便讓母親飲用,但又怕食之無味,因此加了點鹽來調味,沒想到居然凝結成塊,而這也正是豆腐最初雛形的形成。由于劉安是位煉丹家,因此當豆腐雛形產生后,他便與方士們共同試驗,經過多次研究之后,終于發(fā)現石膏或鹽類可使豆乳凝固成豆腐,用以烹調十分可口,從此豆腐也就在民間開始流傳。 而一些文獻也都出現過劉安的名銜,為豆腐的起源提供了些許有力的背景。南宋朱熹云“種豆豆苗稀,力竭心已腐。早知淮王術,安坐獲泉布”。并自注說“世傳豆腐本淮南王術”。明代醫(yī)藥學家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?谷部?豆腐》時記載“豆腐之法,始于漢淮南王劉安”。明葉子奇《草本子?雜制篇》說:“豆腐,淮南王劉安所作!泵魈K雪溪平豆腐詩:傳得淮南術最佳,皮膚褪盡見精華。一輪磨上流瓊液,百沸湯中滾雪花。瓦缶浸來蟾有影,金刀剖破玉無暇。個中滋味誰知得,多在僧家與道家。王三聘《古今事物考》中道:豆腐始于淮南王劉安方士之術也。清初高士奇在《天祿識馀》中也有“豆腐,淮南王劉安造,又名黎祁”的記載。 而或許有人會認為在唐代以前的書籍都未出現過“豆腐”一詞,但在1960年河南密縣發(fā)掘的打虎亭一號漢墓中所發(fā)現的大面積畫像就有豆腐作坊圖的石刻,而墓的主人正是東漢末期,為漢代已有豆腐的生產提供了充分的證據。 隨著時代的不同,豆腐之名亦有多次的更換。古語稱大豆為菽,因此在“爾雅”中稱豆腐為戎菽;陸游的《建南詩稿》稱豆腐為“黎祁”,在《鄰曲》中自注云:黎祁,蜀人以名豆腐。而由于“腐”字本有“腐爛、腐朽或腐敗”的意思,因此古人多盡可能的將“腐”避免,而有了“來其”、“甘旨”、“無骨肉”等許多別名。據明人王志堅《表異錄》、清人《堅瓠集?豆腐》褚人獲所載,相傳元司業(yè)孫大雅嫌豆腐之名不雅,遂改名“菽乳”。而《清異錄》中有“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”的記載,而這或許與豆腐在過去是肉品的廉價代替品有很大的關系。 另外也有一個關于豆腐起源的故事是這么說的。有一家三口,住著一對夫妻與母親,可惜婆婆待媳婦并不好,連普通的豆?jié){都不愿讓她飲用,一天婆婆要出遠門兩三日,當婆婆前腳一走,媳婦后腳便開始磨豆子、煮豆?jié){,但當豆?jié){正開鍋,她滿心喜悅的要舀裝時,院子里竟傳來了腳步聲,媳婦害怕是婆婆回來了,見著會挨罵,便趕忙端起整鍋剛燒好的豆?jié){往灶邊的壇子倒,出門迎接一看才知是丈夫回來了,于是又喜孜孜的拉著丈夫要進屋喝豆?jié){,哪知打開壇蓋一看,豆?jié){竟成了雪白的凝固劑;原來壇子以前泡過酸菜,里面還有些酸湯底,因此豆?jié){倒進去便凝固了,小夫妻倆勉強一嘗居然發(fā)現這凝固的豆?jié){味道不錯、質嫩味美,于是為他取名“逗夫”,而豆腐也由此而來。姑且不論豆腐是由這兒開始,或由劉安所創(chuàng),我們都仍應感謝祖先過往的智慧造就了今日此種富含營養(yǎng)的食品。 豆腐制作技術的外傳始于唐朝。在唐朝時,中國與日本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飲食、宗教、服裝等各方面都有交流,而豆腐和釀造食品的制作技術,也隨唐代赴日高僧——鑒真之隨行人員流傳到日本,日本的文獻中,“豆腐”文字的出現比起中國約晚了五百年。在1963年中國佛教代表團赴日本奈良參加紀念鑒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時,有許多日本豆腐的制品行業(yè)參加這個盛會,原因是他們認定中國的鑒真和尚正是日本豆腐業(yè)的祖師,F代,豆腐類在日本的料理領域中,其功力之深、運用廣泛、吃食之眾,幾乎要與象征大和民族飲食文化的剌身--生魚片和壽司是等量齊觀了。 細嫩柔軟、潔白如玉、營養(yǎng)豐富、風味清淡、物美價廉的豆腐早在世界各地逐步奠下了根基,在亞洲人民的家庭菜單上,也已占據一席重要地位,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更是少不了豆腐;二千年前的智慧造就了今日這享有大自然充足養(yǎng)分,極富蛋白質的東方食品,其之清淡滋味縱不如其他的濃烈風味香濃,但直至今日又還有誰能完全抗拒這吸取眾長、集聚美味的人間珍品?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