鄭州市北郊古滎鎮(zhèn)的惠濟橋,是座古老的石橋,長約三丈,寬二丈,有三個石拱,為東西向。橋面鋪以青石板。橋欄桿為十八根,每根頂部都有一尊銅羅漢,姿態(tài)各異,栩栩如生。相傳這橋是明朝一個乞丐中狀元后出錢修建的,雖經(jīng)幾百年風吹雨打,如今卻還非常堅固。
傳說明朝萬歷年間,惠濟橋河水泛濫,驚濤拍岸,一座木橋被嘩的一聲,席卷而去。自此,兩岸人民難以來往,諸多不便。當時有位小要飯的,發(fā)誓說:“我長大必在此處修一石橋,以謝父老!”
這話恰巧被河西朱門王胖子聽了,哈哈發(fā)笑,說是一個要飯花子還想修橋,真是異想天開!
河東有位種瓜老翁,原是教書先生,卻大拇指一伸,贊嘆說:“此兒有志人也!孺子可教,終成大器”。于是收為養(yǎng)子,教以經(jīng)書,那少年讀書用功,學習日進,經(jīng)過幾個春秋,就已經(jīng)能寫會算,成了一個有學問的人。
一日,種瓜老人突然病重,臨斷氣前對那少年說:“孩子,有朝一日,成器之時,你可別忘了為窮苦百姓們修座惠濟橋哇!”
那少年點了點頭,含著熱淚,掩埋了他的恩師,又開始繼續(xù)過著流浪的生活,他一邊要飯,一邊讀書,終于在二十五歲那年,中了頭名狀元。當皇上問他需要什么時,他就對皇上說:“請允許我在滎澤縣西南五里惠濟河上,修座石橋,以謝父老”。皇上點首稱善,命他負責修建了這座惠濟橋。
他帶領(lǐng)千百名能工巧匠,浩浩蕩蕩開到了惠濟河河西財主王胖子,做夢也想不到昔日的乞丐,會考上狀元,真的要修惠濟橋。他又愧又怕,連家門也不敢出了。
傳說惠濟橋建成那天,男女老幼,人山人海,鑼鼓喧天,鞭炮齊鳴,熱鬧異常。正當大家高興的時候,忽然橋下水中,飛出萬道金光。那位狀元的隨從高叫道:“不好啦!狀元的避水珠掉水里頭啦!”說罷,欲跳水中為狀元撈上來,那狀元道:“罷、罷、罷、是我故意投入水中的,它沉入河底,河水就永不泛濫了”。
也奇,自此惠濟橋再未泛濫過。
那位當了狀元的乞丐,據(jù)說是山西人,個子不高,其貌不揚。建橋時有人要為他樹碑立傳,被謝絕了。因此,他的名字成了千古之謎。
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
河南省多緯網(wǎng)絡(luò)技術(shù)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(shù)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
網(wǎng)絡(luò)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:B2-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