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直以為,在開封城內(nèi)與馬有關(guān)的街道僅馬道街一條。因為,馬道街自明代以來就是一條非常有特色的商業(yè)街。這條街上店鋪林立,服裝、針織用品、綢緞等匯集于此,久負盛名。記得上世紀80年代我在外地當兵的時候,曾在《參考消息》上看到一條全國十大市場的排名。開封馬道街市場赫然位于沈陽小五愛市場之后,也是數(shù)三數(shù)四的。當時,在許多人眼中,馬道街三個字就等同于開封。當然,至于為何叫馬道街也盡人知曉,因為明代的時候,官府把開封城的快速反應(yīng)部隊設(shè)在此街。所謂快速反應(yīng)部隊,其實就是一個馬隊。行走在馬道街的時候,如果你是一個特別用心的人,你甚至?xí)牭侥怯蛇h及近的馬蹄聲響。
在開封,如果你僅僅知道馬道街,那還不算了解開封。在開封除馬道街之外,還有一條以馬字命名的街道,這條街道就叫外馬號街。
外馬號街距馬道街很近,在馬道街南端的東南側(cè),東西走向。它東起臥龍街,西至木廠街和新華前街,中部向北和胭脂河街交會,它也是一條比較有名的老街道。
我是去年年底一個偶然的機會踏入此街的。當時,我按汴梁博客圈朋友的約定赴延壽寺街一帶“掃街”。臨行的路上,我突發(fā)奇想,何不在赴約的過程中自己再穿行一些小巷胡同呢?這樣做在我看來有兩個好處:一是便于發(fā)現(xiàn)新的目標;二是自己可以先睹為快。于是,我便拐入一條我從來沒有到過的街道,而這條街道就是外馬號街。當時,我腦子里產(chǎn)生好多疑問:為什么叫外馬號街?還有內(nèi)馬號街嗎?外馬號街的來歷是什么?等等。
在開封,任何一條街道都不是徒有虛名的,外馬號街尤其如此。剛踏入的時候,我原以為這條很不起眼、甚至有些臟亂的街道不會有什么名堂。然而,當腳步真正踏入其中,一切都超乎想象。在這條街上不但保留著許多即將消失的行當,還有兩處保存相對完好的清代門樓,一處是外馬號街69號門樓,一處是外馬號街75號門樓。如果說69號門樓以高大開闊并以木質(zhì)結(jié)構(gòu)為主的話,那75號門樓則顯得更莊重、嚴謹、規(guī)整。之所以這樣說,是因為75號門樓的前臉多用青磚砌筑,而且在門樓的大門之上還有一個用細磚研磨之后砌筑的一個匾額,額心有字,但已模糊不清。額框是磚雕的竹葉做裝飾,且竹葉錯落有致,十分生動傳神,看上一眼就有傲骨和清風拂蕩的感覺。如果再用心體會,立刻就能感悟到,此院主人內(nèi)心追求的那種雋逸與灑脫。我曾極力辨認額心的字跡以求印證,可是由于風化嚴重就是不能相識。在開封遺存的近代和古代建筑中,有很多主人為表達內(nèi)心的企盼,都在必要的位置寫下了富有美好寓意的文字。比如,有寫“戩”字的,有寫“戩罄宜”的,還有在兩扇大門上寫有“恭儉世家,滄桑寄宅”,可是這個匾額上是什么呢?我始終沒有弄明白。后來我曾利用手中的相機把其拍下并傳入電腦反復(fù)縮放,但仍然如墜五里霧中。當然,這只是我和外馬號街的初次相遇。
2014年的初春,我和汴梁博客圈的朋友們再次來到這里,而這一次卻有了收獲。在尋訪的那天,我們征詢了附近居住的許多市民,說法很多,但最多的說法是,這里清代曾住過一個著名的戲班子。據(jù)說班主清新淡雅高潔,面對每天來來往往很多人,有請唱戲的,有看熱鬧的,當然也有為戲中的漂亮女主角而來。對于這種復(fù)雜的狀況,班主為了告誡每位“角們”,故在門頭的匾額處精心磚雕“清風亭”三字以保持內(nèi)心和行業(yè)的操守。當然也有一種不同的說法,說這三個字不是“清風亭”而是戲子坊。但結(jié)合門樓的布局再加匾額周圍的裝飾,我斷定應(yīng)該是“清風亭”無疑。至于說“戲子坊”那只是民間的一種叫法,和這三個字是無大關(guān)礙的。
除了這兩處清代建筑外,這條小街還有兩處的院門具有民國時期的建筑風格,路南和“清風亭”斜對面,還有一種上世紀六、七十年代的向陽院痕跡。這些都是歷史從這里經(jīng)過留下的印跡,它靜穆,沉默,一任時光流轉(zhuǎn),腳步聲聲。
至此,我想到了書上寫的外馬號街的名字由來:“乾隆時稱馬號后街,光緒稱外馬號街,屬祥符第一隅。據(jù)說,當時來往于祥符縣的“官馬”均在此飼喂、過夜。故此得名。”
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
河南省多緯網(wǎng)絡(luò)技術(shù)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(shù)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
網(wǎng)絡(luò)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:B2-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