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提示
一聲客家人,溫暖如春;一部客家史,力透紙背。客家是“客而家焉”的意思,在過去的歲月,它是遷徙與動蕩的代名詞。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,生活在開封的客家人在這里種下了青春,也收獲了希望。 近期,本報記者走近生活在開封的客家人,聽他們講述在開封生活的點點滴滴,感受他們對古都開封的濃濃深情。
懷揣夢想登程至開封
有人說:哪里有陽光,哪里就有客家人;哪里有一片土,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,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,繁衍后代。
1962年,25歲的羅幕貞與丈夫在廣東大學畢業(yè)后,分配到開封工作。丈夫分配到十一化建公司,羅幕貞則被分配到開封閥門廠工作。盡管離廣東老家極為遙遠,但作為新中國成立后培養(yǎng)的第一代大學生,能分配到當時開封有名的企業(yè)去工作,為當?shù)亟?jīng)濟建設(shè)作貢獻,奉獻自己的青春熱血,羅幕貞與丈夫覺得這是極為榮耀的事。
羅幕貞祖籍在廣東龍川縣老龍隆鎮(zhèn),是個地地道道的客家人。對于到開封工作一事,這位77歲老人稱之為緣分。“其實,我最初是不用開封來工作的。我丈夫早我一年大學畢業(yè),先是分配到吉林化工廠,后來又為響應(yīng)國家號召,支援開封經(jīng)濟建設(shè),就來到開封。為了他,我也跟著來到開封。”回憶往事,羅幕貞老人的臉上滿是一種幸福的神情,有些羞澀地笑道:“就這樣,我便扎根開封,也算是為了愛情。”
與羅幕貞一樣,如今居住在開封的很多客家人,都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因工作分配來到開封,支援開封建設(shè)。
今年78歲的李庾祥祖籍廣東梅州興寧縣,畢業(yè)于廣東中山大學物理專業(yè)。大學畢業(yè)后,先是分配到河南省機械工業(yè)廳機械研究所,1962年調(diào)入開封機械廠,負責金屬切削刀具設(shè)計。
與李庾祥同樣在開封機械廠工作的蔡典成今年已經(jīng)83歲高齡了,這位祖籍廣東汕頭揭陽的客家人如今已在開封生活了60個年頭。“1954年,我所在的江西九江部隊搬遷至開封,新建了開封第八步兵預備學校,我也就隨之到開封。”蔡典成告訴記者。1959年,蔡典成轉(zhuǎn)業(yè)到河南省化工石油局,1962年調(diào)入開封機械廠。
劉憲貴今年78歲,與李庾祥不僅同齡還是同鄉(xiāng)。說起自己的經(jīng)歷,劉憲貴有些自豪。“我這一輩子去過的地方最多,大江南北幾乎都踏遍。”1962年,在湖南上大學的劉憲貴畢業(yè)后,工作分配到北京。從1962年到1978年,這16年間,劉憲貴去過北京、南京、西安、東北,領(lǐng)略過祖國大江南北的美好河山。1978年因工作調(diào)動,與妻子來到開封,在開封特耐公司工作,直到退休。
李庾祥、蔡典成、劉憲貴這三位老人雖然年齡相差幾歲,但由于是同鄉(xiāng),三人關(guān)系很親近。如今,早已退休在家的他們,閑時便相約出來散步、遛鳥、聊天、喝茶,絮絮客家話,聊聊家鄉(xiāng)情。
與剛才介紹的4位客家人到開封的經(jīng)歷不同的是,今年65歲的張松軍一家對開封的感情,非同一般。張松軍的爺爺張壽卿年輕時便在開封生活。
1909年,張壽卿自廣東大埔來到開封,投奔在開封河道街開設(shè)葵花齋照相館的同鄉(xiāng)張葵齋、張華齋。張壽卿聰明伶俐,平時又勤學好問,很快便掌握了照相技術(shù)。1917年,張壽卿在開封土街開設(shè)世昌照相館,后又在洛陽開設(shè)世昌照相館分館。1924年,張壽卿在南書店街購置房產(chǎn),他從自己兩個兒子的名字中各取一字,開設(shè)容芳照相館。
“可以說,我們?nèi)莘颊障囵^算得上是書店街的老字號了。”張松軍告訴記者,“雖然照相館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沒有了,但我們的名聲還在,技術(shù)還在、人也還在。”
幾天的采訪,這些客家人的故事給記者留下深刻的印象。他們就像一粒蒲公英的種子,隨風飄落,隨遇而安,不論土地貧瘠,不論環(huán)境優(yōu)劣,都生根發(fā)芽,演繹成蔚為壯觀的風景。
情真意切久居開封即故鄉(xiāng)
在華夏要地,黃河之濱,開封是一方歷史文化深厚的沃土,更是一方充滿希望的熱土。自從踏上開封這片土地,這些堅韌、頑強、團結(jié)的客家人便把異鄉(xiāng)當故鄉(xiāng),積極投身到開封這座古城的經(jīng)濟建設(shè)中來。幾十年間,他們在開封艱苦奮斗,成家立業(yè),把自己的青春熱血貢獻給了這方中原大地。
在開封生活了50多年,羅幕貞與丈夫兢兢業(yè)業(yè),工作上,甭管多苦多累,從不說個“不”字。“我們那個年代的人,對待祖國有一種發(fā)自內(nèi)心的深厚情感。雖然開封距離我們的家鄉(xiāng)很遠,但想到這個祖國交給我們的光榮任務(wù),我們就一心想要完成,好給祖國獻禮。”羅幕貞回憶道,“特別是我丈夫,由于他是車間技術(shù)員,要隨時負責機器設(shè)備正常運轉(zhuǎn)。所以每到廠里工作繁忙的時候,他就完全吃住在廠里,24小時連軸轉(zhuǎn)。長期下來,他的身體吃不消,就累垮了。”
采訪羅幕貞的時候,正巧她剛從廣東回到開封。“我對開封有著極為深厚的感情。我小兒子雖然在廣東老家上班,我也經(jīng)常回去小住。但我總是割舍不下開封這座城市,開封的一草一木都讓我眷戀不已。如今,我的丈夫雖已去世8年,但這里有我和我愛人共同奮斗的點點滴滴,我也親眼見證了這座城市的變遷。”羅幕貞的眼眶有些濕潤,“我與丈夫在開封成家立業(yè)、養(yǎng)兒育女,開封對我而言,已經(jīng)是我的故鄉(xiāng)。”
“我在開封生活50多年,早已習慣開封這里的氣候、飲食、風俗,真讓我回廣東常住,我還不習慣呢。”羅幕貞用手輕略眼角,口氣稍微輕快一些,“這個季節(jié)廣東正是潮濕悶熱的時候,我就住在開封,與大兒子一家人生活。等到冬天,開封天氣冷了,我就去溫暖的廣東住,與小兒子一家團聚。”
與羅幕貞一樣,李庾祥、蔡典成、劉憲貴、張松軍這幾位老人對開封這座城市,也經(jīng)歷了從陌生到熟悉再到認同的變化。
“剛開始到開封的時候,語言肯定是一大障礙。”李庾祥的老伴兒劉彩英笑著說。
劉彩英是開封人,是一名退休教師。談及與老伴兒相識相知的往事,眉眼之間都是幸福。“廣東人嘛,口音與開封人完全不一致。媒人介紹我們認識的時候,他一張嘴說話我就傻了,聽不懂!”劉彩英爽朗地笑道,“后來接觸時間長了,慢慢地也能聽懂一些他說的客家話。為啥與他結(jié)合在一起,我就覺得這個男人有擔當、對待工作有一股韌勁,不服輸。再加上我是教師,他也是大學畢業(yè),有點文化。我們也有一些共同語言,就覺得也合適。”
一南一北,不同的風俗習慣曾讓他們有些不適應(yīng),但也正是夫妻雙方都有一顆包容的心,兩個人的小日子雖然艱苦,但也充滿了甜蜜。“那時候,生活條件不好,能吃飽就不錯,誰也不會挑食。所以對待飲食風俗,我也沒覺得有啥不適應(yīng)。”與記者交談之時,李庾祥一直操著河南與廣東“混搭”的口音,雖然聽著有些費力,但若仔細聽,還是能聽得懂。
“比起從前,開封的變化真是日新月異。”李庾祥說,“我們剛結(jié)婚的時候,就住在機械廠里的小趴趴屋,還是人家廚房改造的。住房條件不好,工資也不高?赡憧船F(xiàn)在,我們也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樓房,養(yǎng)老金也一直漲,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,開封的城市面貌也一天勝過一天。我們住在這里,心里舒坦。”
“雖然我的故鄉(xiāng)在廣東,我也經(jīng)常回去探親。但在我心里,開封就是我的家。”李庾祥說。
“開封就是我的家。”這句看似普通的話,在記者的采訪中,卻頻頻從他們口中說出。無論是羅幕貞,李庾祥、蔡典成、劉憲貴,還是張松軍,談到開封這座城市,總是滿懷深情。是的,悠悠歲月,許多客家先民歷盡艱辛來到開封這方神奇的土地繁衍生息,開封的一草一木不僅記錄了他們的跋涉、苦痛、光榮與夢想,也記錄了他們?yōu)殚_封城市發(fā)展而奉獻的每一滴汗水、熱血、青春。
耕讀傳家一脈宗親血緣濃
“耕讀傳家,詩書禮儀”,素來是客家人的傳統(tǒng),既是精神追求,也是行為準則。無論身在何處,他們始終秉持祖訓,把客家文化予以發(fā)揚光大。
記者通過幾天的采訪,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個現(xiàn)象。這些在開封居住的客家人的學歷很高、文化水平很高、素質(zhì)很高,基本上都是名牌大學畢業(yè)。這在當時,可是了不得的事!更值得一提的是,他們的子女也多是國內(nèi)名牌大學畢業(yè)。
“為什么一定要考大學?這與我們客家人的傳統(tǒng)思想有關(guān)。”李庾祥告訴記者,客家人生活環(huán)境封閉,多為山地丘陵地帶。由于山高谷深,交通不便,形成了自給自足的小農(nóng)經(jīng)濟,在這種生存環(huán)境中,客家人深知,要求得生存,必須勤于耕稼;要求得發(fā)展,只有讀書仕進,除此別無他法。因此,“耕可致富,讀可榮身”,“朝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”,“書中自有千鐘粟,書中自有黃金屋,書中自有顏如玉”,這些俗語在客家廣為流傳。“耕”為生存之本,是讀的基礎(chǔ);“讀”是遷升之路,是耕讀的最終目的和追求,體現(xiàn)了物質(zhì)生活和精神追求的統(tǒng)一。這使客家認定晴耕雨讀、文武雙全是最理想的人生模式。
“其實我們家里當時的生活條件并不好,家里弟弟妹妹又多。但父母為了供我讀書,拼命地種地掙錢,好讓我能上大學出人頭地。”提起這段往事,李庾祥忍不住濕了眼眶。“等到我成家立業(yè),有了自己的孩子,才深刻得體會到父母對孩子的博大之愛。”如今,李庾祥一兒一女,早已大學畢業(yè),并都通過自己的奮斗找到了心儀的工作。
“現(xiàn)在,也許上大學并不是一個人的最佳出路。但在目前這個社會上大學是最通暢,也是最公平的一條通道,你只需努力學習,就有可能通過高考改變命運,這條通道在現(xiàn)在這個分工越來越精細的社會顯得尤為珍貴。”蔡典成的一兒一女大學畢業(yè)后,都留在開封工作。他告訴記者:“我就是這樣告誡我的孩子,讓他們自己選擇人生之路。畢竟,像高考這種選拔人才的方式還是比較公開、透明、公正的。”
“開封是客家人遷徙的主要出發(fā)地,是海內(nèi)外客家人的重要祖根地。”張松軍說。在客家人漫長的遷徙過程中,客家人錘煉出了愛國愛鄉(xiāng)、刻苦勤儉、堅韌不拔、開拓進取、重教崇文、團結(jié)互助的客家精神,與現(xiàn)在開封人依舊血脈相承。他們?nèi)匀槐3种容厒鲗聛淼娘L俗習慣、生活方式以及為人處世的觀念,繼承了中原文化的傳統(tǒng),有著團結(jié)奮斗、開拓進取、保持個性、自強不息的精神。
如今,客家兒女不論遷居何處,都心懷夢想,他們耕讀傳家的追求、親切熟悉的鄉(xiāng)音以及艱苦奮斗、愈挫愈勇、建設(shè)家園的理想,讓客家人與開封的距離拉得越來越近,讓播遷出去的客家子孫諦聽了開封這片故土奮發(fā)有為的心跳。
殷殷祝福翹盼10月世客會
在中國文化地圖上,開封是一座極為獨特的城市,也是客家人歷次遷徙的主要出發(fā)地,是海內(nèi)外客家人的重要祖根地。歷史上,開封這座城市在客家人心中留下了永久的記憶。
2012年11月20日,在福建省三明市舉行的世界客屬第25屆懇親大會上,經(jīng)過大會主席團投票推薦,開封市獲得2014年世界客屬第27屆懇親大會的舉辦權(quán),主持人宣布的聲音剛落,全球客家人無不為開封歡呼。也就是從這天起,開封正式拉開了謀劃、籌備世界客屬第27屆懇親大會的序幕。
提及即將舉辦的世界客屬懇親大會,在開封居住的這些客家人很是激動,興奮不已。劉憲貴以及遠在泰國的弟弟、妹妹得知開封即將承辦世客會也表示很高興。
“世界客屬懇親大會自1971年在香港首次舉辦以來,已成為影響深遠的華人盛會之一,主辦的客屬地區(qū)城市借大會平臺贏得經(jīng)濟、文化和社會發(fā)展機遇的例子不勝枚舉。梅州、龍巖、贛州、河源、北海均因舉辦世客會,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大大提升,有力推動了城市發(fā)展、變化。第27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在開封舉行,是世界客家鄉(xiāng)親對開封的信任、支持和厚愛,是開封的光榮和驕傲,也是開封發(fā)展過程中的一個難得的好機遇。”劉憲貴說。
在記者采訪時,劉憲貴在泰國的妹妹正好打來國際長途電話。她告訴記者:“開封是一個有韻味的城市。開封舉辦世界客屬懇親大會,既是開封客家祖地向全世界客屬鄉(xiāng)親的一聲深情召喚,一次盛情邀請,又是打響祖地品牌影響力,提升客家文化感召力的一次絕佳良機,也為五洲四?图胰讼嗑、團圓在客家祖地創(chuàng)造了一個好機會。我們對客家祖地——開封世客會更是充滿期待,等到10月,我們一定要到開封參加世客會,衷心期盼第27屆世界客屬大會能圓滿成功!”
“我在開封生活了50多年,對開封有著極為深厚的感情。開封舉辦世客會,我發(fā)自內(nèi)心的高興啊!沒想到,我這個客家人還能在我心目中的第二故鄉(xiāng)——開封參加這一客家人的盛會,真好!”羅幕貞老人告訴記者,“不僅我是客家人,我的很多同學、朋友、同事都是客家人,大家得知開封即將舉辦世客會,都很關(guān)注。
“我的同學有些如今已旅居澳洲,她們告訴我,國運興,僑運興。中國國力昌盛也是包括海內(nèi)外客家人在內(nèi)的全體中華兒女的福祉。現(xiàn)在,崛起的中國成為世界的關(guān)注焦點,我們海外華人的地位日漸提高,凝聚力也更強了。我們很多海外華人華僑也想到客家祖根地開封尋根謁祖,看變化,謀發(fā)展。”羅幕貞說。
“開封舉辦的世界客屬第27屆懇親大會,讓我們找到了根。”李庾祥、蔡典成告訴記者,“由于開封與客家深厚的情緣,世界客屬第27屆懇親大會在開封舉辦意義十分重大。我們也找到了讓年輕一代的客家兒女認識自己、學習客家傳統(tǒng)文化的好機會。而且從大方面說,世客會不僅是弘揚中原文化和客家精神、加強與全球客家人的交流合作的平臺,更是讓世界了解開封、讓開封走向世界的機遇。”
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
河南省多緯網(wǎng)絡(luò)技術(shù)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(shù)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
網(wǎng)絡(luò)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:B2-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