漫話宋錦
http://www.zfkbjt.com 添加時間:2015/6/8 9:38:48 來源: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(shù):
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APEC會議上,除了會議本身的內(nèi)容外,吸引公眾眼球的還有兩樣東西:一是“APEC藍”,也就是會議期間北京潔凈的空氣和蔚藍的天空;另一樣就是“新中裝”了,這是與會的各經(jīng)濟體領導人和代表一起拍攝“全家福”時所穿的特色中式服裝。其中,男領導人服裝的主要面料叫做“宋錦”。
中華織錦 源遠流長
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(nóng)耕文明十分發(fā)達的國度,紡織業(yè)同樣歷史悠久。政府勸課農(nóng)桑,百姓男耕女織,這就是幾千年來的中華農(nóng)桑文化。在紡織業(yè)上,以紡織的原料麻、棉、毛、絲為標準劃分,中國古代紡織品中,最華貴的莫過于以有“纖維皇后”之美譽的蠶絲為原料織成的絲織品了。人們常掛在嘴邊的“綾羅綢緞”一詞以及絹、綃、綈、綺、紈、縞、繒等,說的都是絲織品。而在各種絲織品中,結(jié)構(gòu)最復雜、工藝最精湛、品質(zhì)最高檔、價格最昂貴的熟絲織品那就非錦莫屬了。南宋學者戴侗在其《六書故》一書中說“織采為文曰錦”,也就是說,絲之為錦,是用彩色的蠶絲線織成的帶有各種花紋的精美織品,其紋樣在各種提花絲織品中最為豐富,因而代表著我國古代絲織工藝的最高水平。至于眾多包含“錦”字的成語,如“花團錦簇”“錦衣玉食”“衣錦還鄉(xiāng)”“錦心繡口”“錦囊妙計”“錦瑟年華”“前程似錦”等,無不印證著錦的精美。
織錦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,《詩經(jīng)·小雅·巷伯》中有“萋兮斐兮,成是貝錦”的詩句,說的就是用花紋交錯的彩色蠶絲織成的貝錦!对娊(jīng)·鄭風·豐》中“衣錦衣,裳錦裳”,說的是一位渴望出嫁的女子身著錦衣,但又在外面罩上麻布衣,可見錦衣的珍貴!对娊(jīng)·秦風·終南》中“君子至止,錦衣狐裘”的詩句,《禮記·玉藻》中“君衣狐白裘,錦衣以裼之”的記載,正如東漢訓詁學家劉熙在其《釋名》中所說:“錦,金也,作之用功重,其價如金,故惟尊者得服。”錦之華貴由此可窺見一斑。
考古發(fā)現(xiàn)已證明,西周時期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較為簡單的織錦。春秋時期,織錦的數(shù)量逐漸增多,技藝也有明顯進步。戰(zhàn)國時期,織錦的風格初步呈現(xiàn)出多樣化,具有“母天下錦”之美譽的中國三大名錦的第一座里程碑——蜀錦已經(jīng)興起。到了漢代,織錦的品種結(jié)構(gòu)和圖案色彩進一步豐富,制作工藝有了大幅度提高。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織錦,代表了漢代織錦的輝煌成就。
地方志和文學作品中也有記載。漢代陳留郡是織錦中心,其轄境內(nèi)的襄邑(今河南省睢縣)以織錦著稱,《范子計然》一書有“錦大文出陳留”的記載,王充《論衡》中也說“襄邑俗織錦,鈍婦無不巧”!独m(xù)修睢州志》中有“濯錦池”之說,“蓋邑之善織錦者,環(huán)池而居,故得名焉”,以至于許慎在《說文解字》中為“錦”作注時干脆說:錦乃“襄邑織文”。到了西晉時期,左思在其《魏都賦》中還說:“錦繡襄邑,羅綺朝歌。”至于蜀地成都,漢文帝時期曾在此設置專管蜀錦生產(chǎn)的錦官,成都因而也就有了“錦官城”之稱。辭賦大家楊雄在《蜀都賦》曾描述:“爾乃其人,自造其錦……發(fā)文揚彩,轉(zhuǎn)代無窮。”
三國時期,蜀國織錦十分繁榮,左思在其《蜀都賦》中描述蜀都成都:“之里,伎巧之家,百室離房,機杼相和,貝錦斐成,濯色江波。”諸葛亮治蜀,“軍中之需,全藉于錦”(明·曹學《蜀中廣記》),他也曾說“今民貧國虛,決敵之資,唯仰錦耳”(《諸葛亮集》),織錦成為系于國家存亡的產(chǎn)業(yè)。此后的兩晉、南北朝及隋唐,蜀錦一直是最主要的織錦。
隋代的織錦,沒少便宜那個奢侈無度的隋煬帝。“春風舉國裁宮錦,半作障泥半作帆”“玉璽不緣歸日角,錦帆應是到天涯”,這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對他的辛辣諷刺。大唐經(jīng)濟文化空前繁榮,開放的盛唐氣象讓人們極重服飾,加上受西域、波斯等外域文化影響,服裝以著錦為時尚。圖案風格也呈現(xiàn)出明顯的變化,絲織工藝家竇師綸,精通絲織品圖案設計,設計的蜀錦品種被稱為“益州十樣錦”。他設計的新穎綾錦瑞祥和宮綾,“章彩奇麗,蜀人謂之陵陽公樣”(張彥遠《歷代名畫記》)。
宋元時期,三大名錦中的宋錦和云錦相繼形成,明清時期達到鼎盛。其中“云錦”形成于元,在蜀錦和宋錦的基礎上演變而來,因其質(zhì)地縝密厚實、色彩富麗堂皇,宛如天上云霞,故稱“云錦”。元明清三代,云錦一直為皇家御用,其通身的珠光寶氣彰顯的是皇家氣派。
[1][2]
(作者:鄧高峰 責任編輯:郭雙) 【回到頂部】 【返回上頁】 【關閉窗口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