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食節(jié)吃“寒具”
http://www.zfkbjt.com 添加時間:2015/5/22 17:57:42 來源:洛陽市旅游局 點擊次數(shù):
洛陽老城街頭常有人叫賣一種油炸面食。它看起來好似一團細麻花,或者說像一團油炸面條,油香酥脆,咸中帶甜。許多年輕人沒見過這東西,既感新鮮,又覺疑惑:“這是啥?” 這個問題好回答,也不好回答。老輩人管它叫馓(sǎn)子,也有叫它“馓子條”的。若是追本溯源,這種油炸食物其實是一種傳統(tǒng)食物,已經(jīng)流傳了兩千多年。它擁有過的名字多得令人咋舌:“粔籹(jù nǚ)”“寒具”“膏環(huán)”“捻頭”“環(huán)餅”等,說的都是它。
在現(xiàn)代,馓子是作為方便小吃售賣的,人們想吃就吃,無須講究時節(jié)。在古代,馓子是節(jié)令食物,就像春節(jié)要吃餃子一樣,古人逢寒食節(jié)要吃馓子。寒食節(jié)通常在冬至后第105天、清明節(jié)前一兩天,大概是我國唯一以飲食習俗命名的節(jié)日:這一天,人們不生火,只吃冷食,故得此名。此節(jié)又名
此俗大概源于遠古人類對火的敬畏。民間傳說另有版本:春秋時期,晉文公縱火焚山,不小心燒死了隱居在山里的忠臣,于是下令逢忠臣忌日不能生火做飯,只吃冷食。吃啥冷食好呢?寒食粥、寒食面、寒食漿、棗餅……此外,最佳食物便是“寒具”。
“寒具”就是馓子。之所以叫它“寒具”,是因古人要在寒食節(jié)食用它。古籍《齊民要術》里詳細記載了馓子的做法:“用秫稻米屑,水蜜溲之……手搦團,可長八寸許,屈令兩頭相就,膏油煮之。”
因其乃油炸而成,便于久藏,“冬春可留數(shù)月”,唐代的鑒真和尚在東渡日本傳授佛經(jīng)時,曾帶了“一車半”馓子當干糧。《本草綱目》里說,馓子雖是油炸食品,但是人吃了并不上火,反而潤腸通便,“易消散也”,有助于消化,所以天天吃也無妨。
東晉大將桓玄好顯擺,家里每回待客,都要請人家欣賞他珍藏的字畫。有一回,他待客的飯食中有馓子(那時的馓子想必是高檔食品),客人吃罷馓子,手上沾滿了油,當這些人指著書畫嘖嘖稱贊時,油漬全印到了字畫上;感奶鄣靡,在請人吃飯時再不上馓子。
馓子還是那個馓子,過節(jié)時吃還是天天吃,招人愛還是討人嫌,就看你肚子餓不餓了。
(作者:張麗娜 責任編輯:郭雙) 【回到頂部】 【返回上頁】 【關閉窗口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