綠豆清香 勾人食欲
綠豆餅是一款傳統(tǒng)的風(fēng)味小吃,嘗一口,外皮酥脆,內(nèi)餡飽滿而綿密,久嘗不膩,入口回味無窮。從營養(yǎng)方面來講,綠豆性涼味甘,有清熱解毒、祛火利尿等功效,是涼身性質(zhì)的食品,可以防暑降溫,并且含有豐富的鈣和維生素A,對成長期兒童和老人非常好。在焦作市修武縣七賢民俗村,就有這么一家饞嘴綠豆餅店,其制作的綠豆餅,餅皮薄如紙帛、餡料甜而不膩,聞起來香味撲鼻、吃起來松酥清甜,讓人回味無窮。

走在七賢民俗村小吃街上,一陣綠豆與烤熟的面粉混在一起的香味撲鼻而來。記者循著香味來到一家綠豆餅的店鋪前。該店幾名員工正忙著和面,烤制綠豆餅,濃郁的綠豆清香與面粉烤熟的餅香味正是從這里彌漫開來的。
在這家小小的綠豆餅店里,火爐里正攪拌著綠豆泥,制餅師傅師志輝站在一旁看火,每過一段時間就要檢查綠豆泥是否好了。
記者在店門口看到,前來買綠豆餅的顧客絡(luò)繹不絕。師志輝笑著說:“顧客每天都很多,所以做綠豆餅既要快,又要認真。我們的綠豆餅是純手工制作的,香濃酥軟,口感好,生意也特別好。”
“雖然傳統(tǒng)包裝的綠豆餅無法與其他包裝精美的美食相媲美,但它獨特的韻味,是很多‘會吃、能吃’的人難以割舍的味道。”師志輝說。每天綠豆餅的銷量都很大,但凡有大規(guī)模的游客組團前來,他們便會提早準備,有一次,一天內(nèi)賣出好幾千個綠豆餅。而一天能賣出這么多,靠的是不添加任何防腐劑的健康原料以及純手工工藝。正因為如此,開業(yè)至今,他們的綠豆餅生意一直都不錯。
工藝講究 皮酥餡香
師志輝告訴記者,吃綠豆餅時,得把手掌窩起來,小心翼翼地捧著,讓一層層薄如紙帛的餅皮掉在手心。綠豆餅吃完后,再把手中的餅皮倒進嘴里。
那么,這外酥里嫩,讓人吃完口齒留香、欲罷不能的純手工綠豆餅是如何制作的呢?師志輝告訴記者,他們的綠豆餅無論是從用料上,還是從制作工藝上,都經(jīng)過精雕細琢。
“我們保持著對綠豆餅的傳統(tǒng)要求,用純天然綠豆和高筋面粉做原料,經(jīng)過做餡心、調(diào)酥、和面、包酥、搟壓、包餡及燒烤等道道工序,精心制作。”師志輝說。綠豆餅的制作過程基本上是手工完成的,只有攪拌綠豆泥這道工序是用機器完成的。
“要想做到酥皮入口即融,訣竅全在面團里。”師志輝指著面前的面團說,酥皮制作很有講究,要由高筋粉不加水,而是加入適量的豬油搓勻而成,再把醒好后的面團分別切成小塊,取一個油皮面團摁扁后,包入綠豆沙心,揉圓,用手輕壓成扁圓形生坯,就可入爐燒烤。
“烘焙的過程要20多分鐘,其間還要將綠豆餅背面翻過來再進去烘烤。”師志輝說,過個10分鐘左右,將綠豆餅逐個翻身,再入爐,稍燒至底部上色即可揭爐,而此時綠豆餅的口感也是最好的。
始于清朝 歷史悠久
相傳,綠豆餅最早是清朝康熙年間由施瑯將軍手下的一名火頭軍研制的。當時,安溪湖頭李光地做宰相,保舉推薦施瑯去收復(fù)臺灣。據(jù)說施瑯當時有一個火頭軍是晉江坊腳人叫做蘇順成。因為是同鄉(xiāng),施瑯很信任他,叫他專門開小灶給自己吃。施瑯要渡海,就叫蘇順成去想辦法,做一些較奇巧的好吃的干糧。
后來,施瑯聽火頭軍說將奇巧好吃的干糧做出來了,不顧得先飲綠豆湯,將煎肉餅提起來,嗅一下,很香,掰開一看,內(nèi)面是糖和肉做餡。施瑯說:“六月暑天,軍隊坐在戰(zhàn)船上,嘴干口渴,煎肉餅油得很,怎么吃得下去呀!”說了將煎餅放下,將那碗綠豆湯捧起來飲,說:“熱天時吃綠豆,去暑解毒,飲綠豆湯實在爽神,可惜不是干糧。唉!”施將軍因為對油煎肉餅不滿意,奇巧好吃的干糧沒做出來,心情煩躁,碗放下時勁兒太大,綠豆湯灑在煎餅上面,火頭軍就趕緊去收拾。哪知,施瑯卻說:“有了!做綠豆餅!”蘇順成一聽,就將綠豆去殼做豆餡,外面用一層薄薄的面粉做皮,做出綠豆餅,成為又奇巧又好吃的干糧。
此后,歷經(jīng)數(shù)百年,綠豆餅的制作技藝不斷改進,并融入地方特色,加入個人經(jīng)驗,形成不同口味。而這家饞嘴綠豆餅更是沿襲了百年歷史和制作工藝,所做的綠豆餅也確實餅酥餡香。不過,師志輝也表示,綠豆性涼,脾胃虛弱的人不宜多吃。同時,服藥特別是服溫補藥時不要吃綠豆食品,以免降低藥效。